构建电梯安全保障机制的若干思考

发布于 2022-03-22 00:00:00

构建电梯安全保障机制的若干思考

电梯事故频发且呈上升态势,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才能消除电梯安全隐患,让市民放心地享受上上下下的快乐,这是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构建电梯安全保障机制,探索一条电梯维保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主委员会、监管部门联动管理的创新之路作些粗浅的研究。

一、电梯维护保养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以上海为例,全市8层以上的房屋数量,由2000年的3259幢增加到2010年的20579幢,建筑面积达到2.19亿平方米。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的电梯行业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至2011年底,我国电梯生产量、保有量、增长率和维保企业数均为世界第一。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达到201.06万台,为世界上电梯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上海目前在用电梯总超过15万台,位居世界城市之首。而全国登记注册的电梯维保企业多有几千家,从业人员达到几十万。

当然,在电梯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由电梯故障引起的安全事故也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老旧电梯,由于使用年限长、零部件老化、安全性能达不到现行标准,导致电梯事故频发,且近年来有所上升。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电梯安全事故发生数、人员伤亡数均排在全国八大类特种设备的前三位。另据统计,从2005年起,我国年均发生电梯事故超过40起,死亡数在30人左右。2011年,全国发生电梯事故57起,占特种设备事故的20.73%。今年9月,北京、上海、武汉、宁波等地发生电梯事故10多起致23人死亡。

电梯安全成了当下最受注目的风险隐患之一,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电梯陈旧老化、维保不善、使用不当所致。据统计,保养和使用问题占到电梯事故原因的60%以上。因此,要杜绝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当务之急是建立电梯维保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委会和监管部门联动管理机制。

二、制约电梯运行安全主要问题

事故居高不下,电梯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近6年来,我国有200多人死于电梯事故。而制约电梯运行安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缺失、资金不足改造困难、电梯老化带病运行、低价竞争维保不力、主管部门监管乏力等5个方面。

1、法律法规体系缺失

城市建设的加快带动了电梯行业的发展,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缺少系统而又科学的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就全国而言,至今没有统一的电梯使用年限、判废技术要求、安全监察办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类似使用年限超过15年、不符合现行安全标准的电梯,是更新改造还是强制判废,因缺少有效的法律依据而很难得到圆满解决,使得一些使用20多年的老旧电梯仍在运行,由此带来安全事故高发、伤亡人数增多等问题。因而要加快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统一的电梯国家标准,保证电梯安全运行有法可依。

2、资金不足改造困难

维修资金匮乏、业委会未建立、使用人意见不一,让不少存在安全隐患迫切需要改造的电梯难以实施。调查发现,在不少住宅小区,虽然居民深知电梯老化、带病运行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显得进退两难,拖延了电梯改造步伐;少数建造年份较早的房屋,因没有设立维修资金,居民只能望着电梯兴叹;由于种种原因,小区业委会未组建,短期内无法动用维修资金;居住低层楼面的居民参与电梯改造的积极性不高,对电梯维修资金和运行费用分摊意见不一;原有维修资金不足,需重新向住户募集,因得不到三分之二居民同意只能作罢。如此种种,都让老旧电梯改造举步维坚,迫使电梯改造计划一拖再拖而无法启动。更有甚者,明知电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但业委会一时难以建立,无法动用维修资金,而电梯又不能停运,居民只能无奈地看着电梯违规运行。

3、电梯老化带病运行

统计显示,上海现有的15万台电梯中,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达到1.4万台,其中不少使用年限已超过20年的电梯仍在运行。据本市一家房地集团统计,该集团管辖的403台电梯中,使用年限最长的达到24年。据业内人士介绍,电梯运行超过10年,就进入故障高发期,而超过15年就到了改造更新年限。这些老旧电梯由于使用年限长、技术落后、零件老化、安全性能不达标,只能带病运行,关人、急停、下坠等故障频频发生,电梯“怠工”或“罢工”事件时有所闻。本市一家房地集团每年发生的电梯事故多达1400起。上海湘江大厦一台出厂超过20年的电梯,今年9月18日突发故障,5人被困电梯30分钟。这些老旧电梯为日后发生安全事故埋下了风险隐患。

4、低价竞争维保不力

资料显示,我国电梯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电梯数量的增多,使得维保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北京现有电梯维保企业306家,上海电梯维保企业也达到240多家。由于维保企业准入门槛低,除了奥的斯、三菱、日立等数量不多的生产厂商的维保企业外,一般维保企业规模都不大,因而技术力量薄弱;电梯维保市场不规范,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维保费用已由最高每台1100千元降至如今的最低200元;维保费用降低、经营成本走高、企业利润减少,造成维修人员福利待遇不佳,人员流动频繁,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据统计,一名维修人员的月收入一般只有3000元左右。上海现有维修人员4万多名,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占比微乎其微,技术工人短缺1万多名,不少企业只好招聘具有上岗证但缺少系统培训的下待岗和外来务工人员充实维保第一线;维保企业出于节省维修费用考虑,增加维保人员的电梯保养数量。70年代末,每个维修人员每月养护电梯10台左右,而如今每个维修人员每月养护电梯20多台,甚至多达30台。如此一来,除了例行年检外,其维修只是“你报我修”,至于养护只能是流于形式走过场了,维保质量很难得到保证。2012年上半年,上海质监部门对175家维保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其中较差企业20家,有2家企业被吊销执照。

5、主管部门监管乏力

电梯安全监管涉及电梯维保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委会和质量监督部门。就目前现状而言,维保企业质量检验不落实,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管理不到位,质量监督部门监管乏力。维保企业由于管辖电梯数量较多,而且地点分散,加上质检人员不足,故而难以对维保后的每部电梯实施质量验收;除了挑选维保企业、电话报修,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一般不会在现场对维保人员的施工实施管理;质监部门除了例行年检外,平时的飞行检查只能由协管人员执行,而这些协管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电梯技术标准不熟,起不到有效监管的作用。而房屋管理、安全监督等相关部门则无力对电梯安全运行实施监管。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