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漫谈

发布于 2013-07-19 00:31:59
生活中,工作中,任何时候,除了睡觉,我们一直都在与人沟通和交流,这让我们在社会里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通常,我们在沟通中通常处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不断的讲,二是漫无边际的听。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搞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也不知自己讲什么。对于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而言,聆听就更为重要。

我认为交流是这样的:提出问题(一个话题)——听对方回答——思维的快速分析——做出判断——将所得的判断再继续变成问题。

与他人的沟通必须把自己放在与他们同等的位置上,“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否则,当大家位置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致使沟通不成功。沟通是要进行换位思考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只用自己用心了,敞开心扉,才能打开别人的心灵。

有一个羊羔的说服力的故事: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同敌人做领导呢,还是和朋友做邻居?

“当然是和朋友做邻居。”牧场主说。

“那好,我给你出个主意,按我说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证你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会为你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

一到家里,牧场主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来到猎户家里,看到猎户在教三个儿子训狗,于是说道,“瞧您的儿子长的这么可爱而且多么勇敢!”,猎户脸一红,说“家里没什么玩的,带他们训狗也算是玩了,哪儿有什么勇敢”,牧场主便顺势将带来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羔,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每天放学都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只好做了一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为了答谢牧场主的好意,猎户开始送各种野味给他,牧场主也不时用羊肉和奶格回赠猎户。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知道礼仪的基础是“尊重”,而要获得一次有效的沟通,其基础亦是“尊重”。牧场主在听了法官的教导后,摒弃前嫌,主要送三只小羊给猎户的儿子们,是在传达给猎户一个信息,我很尊重你。而猎户为了不让狗伤到孩子们的玩物,就只有拴狗了。“尊重别人的心”。孔子曰:欲求之,必先与之。所以要获得别人的尊重,我们首先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始终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态,更多强调对方的重要性,强调对方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对方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因此被激发与你互谅互解的心态。

在群里,经常有人讲,现在这个社会不是哪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够成功的,需要团队作战才会有成绩,这说明了一个团队里合作的重要性。团队也需要沟通,因此,我们必须也要有一颗“真诚合作的心”。猎户虽然是因为怕狗伤了儿子的羊羔,其实,他也清楚牧场主只是以此来建立一个良好的邻居关系,拴狗便是天经地义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双赢。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在摊贩前与摊主的讨价还价,上下级的管理与被管理,供应商与需求商等等,在已经不存在人身依附的现代社会里,这些关系都是因为利益的维系而存在,建立持久而稳定的关系对双方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不能够怀着合作的心态、共赢的要领去进行沟通,只一味地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苛刻的要求对方,沟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喜欢听好话是人的天性,而这主要是因为获得了别人的认同,得到了别人的赞美,当一个人被赏识的时候,他可以受到极大的激励,因此,我们还要怀有一颗“懂得欣赏他人的心”。牧场主赞美猎户的儿子,让猎户很有面子,也为猎户能接受牧场主的礼物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想一想,当别人表扬我们、称赞我们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表现,“会不好意思,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会愿与对方交流”。而当别人贬低或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想什么?“我做错什么了,你还不如我,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你以为就你行啊”等等一些心理不服气了思想。

在学生时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不厌其烦的讲解,能够经常性的讲一些故事给学生们听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们的爱戴,而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课堂总是死气沉沉。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时,得到了知识,我们获得了老师的分享,感觉受到尊重,对老师是一种付出,而我们的成绩是老师要得到的回报,这样的老师所带的班级或者课目成绩总是很优秀。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不是老师,但老师那颗“愿意分享的心”教会我们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态度,也是最好的沟通氛围。在故事里猎户和牧场主之间不是经常互赠礼物吗,这也是分享的心态。

这次乘火车回家,上车时,我看到一位先生大大小小的五个箱包,背的、抱的、扛的,拖的,我还在想:这家伙真行,出门带这么多东西,瞧我,一个简单的旅行包多简单。就在他将手中的票交给乘务员换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噢,他拿不上去,我必须要帮他。于是我主动地说,我帮你拿吧。与此同时为了得到他的信任,我把票也交给了乘务员,然后没等他同意,我就接过了他手里最大的一个箱子。上车后,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是个业务员,然后又主动的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递上了名片。他当时很感动地对我说:谢谢你如此的真诚和热心的帮助,然后递给我一张名片,中国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微波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然后又说道,任何时候,只要你到了深圳或者上海,需要帮助,打个电话给我。晚上又在他执意的坚持下,吃了一顿免费的晚餐。因何得到这些回报呢?只因我真诚的为他服务,并作没有任何防范心理的自我介绍,他说我有一颗“无私服务的心”,而正因这颗心他跟我谈了他从事的工作领域,他的理想,他的企业,这是我第N次在火车上与陌生人进行的彻夜长谈了。故事里的法官大人先是答应了牧场主说如何如何,然后话锋一转,你是要敌人为邻还是朋友为邻,这就为法官轻松调解此时建立了很好的沟通环境。[page]

上面的那个小故事是我在读《青年文摘》(2005年第6期)时看到的,其实,只要有一颗好的学习的心态和善于思考的大脑,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有他的道理,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下面这些是我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到的一些聆听技巧,也有一些来自书本知识。

一、创造一个有利的聆听环境。就象我们给女朋友打电话一样,会找一个无人的,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做,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想听到女朋友每一个细微的声音,甚至是呼吸的声音,同时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讲绵绵情话。再比如在聊天室里,当你看到一个钟意的聊天对象时,便会使用私聊功能,或者QQ、MSN等什么的单线联系,这也是在创造交流的环境,也是便于聆听的环境,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罢了。

二、讲话与聆听绝不可同时进行。这个很简单,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又讲又听,我想了半天,感觉只有争吵的时候会如此,所以我们不能为争吵创造环境,要么听,要么讲。

三、少说多听,缩短自己讲话的时间。曾在一次培训讲上听老师问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上帝安排我们长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他的答案是,上帝让我们多观察,多聆听,少说话。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差不多是要多观察,多听。想一下,如果一直是我们在讲话,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别人的金玉良言了,也就不可能从对方嘴里听到机会。我也经常忽略这一点。

四,摆出有兴趣聆听的样子。当我们的父母唠叨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去做,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装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要么直接离开,所做这些是因为给对方一个信号,我不想听你说这些。反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若想让对方讲下去,就必须传达一个信号给对方,您继续讲,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很喜欢你谈的内容。

五、聆听需要眼睛的帮助。即观察,我们经常在电视里听到这样的对白:通过你的眼神,我觉得你是在撒谎,等等。这说明,人们听到的相对交流而言只是表层的东西,更深层的东西则是讲话人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所以眼睛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

六、关注你所需要的问题或者交流的主题。应该说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警察了,因为警察在审犯人的时候目的只有一个,所有的问题都指向这一个目的,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手段,他们都为了得到最终的答案。我参加过一家企业的周会,坐在角落里,我听与会人员在低声说,一天到晚开会,都不知讲些什么,真烦。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中心主题,否则我们还不如东拉西扯的侃大山。

七、听出“话外音”。沟通是倾听——思考——反馈的反复循环,对方传达的信息不能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思考并做出反馈。在沟通的过程中脑子要不停地转,不但要跟上对方的故事、思想内涵,还要跟得上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共情、提问、解释,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中有这样两段内容:

对话一:

妻子: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丈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给妻子出主意)

妻子:那哪儿行啊,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烦燥)

丈夫:那就换个活儿干啊,干吗非得卖房子!(接着出主意)

妻子:你说的容易,找工作多难啊,况且每个月我还能拿个四千元回家,瞧你,活儿倒是轻松,可每个月就那几百块,够谁花,涛涛马上就上大学了,每年学费总得万把元吧。(看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丈夫:嘿,你这人不识好歹,人家想帮你,你却冲我来了(动气了)

妻子:帮我?你要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就真的帮我了(接着抱怨)

丈夫:看别人好跟别人过去(急了)

对话二:

妻子: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丈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快坐下消消气(接着端上她平日最爱喝的冰镇酸梅汤)

妻子:唉,挣个钱也不容易,为了涛涛上大学,我还得干下去(感到理解与关切,继续宣泄)

丈夫:是啊,你真不容易,这些年,亏了你,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低调的位置上)

妻子: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气全消了,也理解了)[page]

八、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比如某人说,某某太不像话了,竟然在老板面前告我的状。你会怎么样去做?也应声附和?是啊,我最讨厌这个人!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呢?“他也是在用一种手段表现自己嘛,我们不都是在表现自己嘛,不管他就是了,我们问心无愧啊。”我想这样与你交流的人会称赞你,你是一个宽容的人。实际上,当你在这方面不去附和的话,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因为这种喜欢在背后谈论他人的人,也会在他人面前谈论你,所以不要给他抓住你的话柄大肆宣扬。

九、注意自己的意见,不要成为偏见。在《神相狄仁杰》这部电视剧里,一连串的怪异凶杀案,使得百姓们相信鬼信的存在,包括县令也同样汇报说闹鬼,狄相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他的道理,我不相信鬼信,但我不反对人们迷信。狄仁杰要传达给县令的信息是什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人身上。而他这样讲,既让县令不至于尴尬,同时又令县令很容易的就接受了工作的安排。对于偏见,我们就更要坦诚面对,否则就只能在偏见中不停的找出各种理由来狡辩,与交流不利,除非非想搞个你死我活。

十、不要争论。通常交流的目的只在为了得到信息,或者说是在学习,而不是什么辩论赛。争论其实是一种冲动,一种幼稚的表现,除非原则性的问题。

十一、要有耐性,切忌浮躁。无论对方如何喋喋不休,你都要有耐心听完,你看警察在办案的时候,往往是认真的听,从一大堆废话中捕捉重要的信息。其实即便是闲聊,我们也可以去观察人,而且如果你不能听对方讲完,你可能会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我有一个很经典的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一个朋友打电话向我借钱,我回答说:我靠,我这段时间一直比较紧张。。。。我还没说完,我的朋友就说,那算了。其实我的后半段是:我昨天、今天刚刚收到客户的两笔货款。。因为这是一铁哥们,于是我又打电话过去,跟他说明白。

十二、不要主观臆断。我请一客户吃饭,因为很熟悉,我就直接问他:某总,我们去金牛角吃饭吧。某总说,去那里啊?我听后以为他不喜欢那里,就说,要不我们去金梧桐吧。他说今天算了吧,我还有事。后来我才知,人家是嫌太远,走路不方便。所以当你在得到一个信息以后,一定要确认一下,你可以问:那您的意思是。。。。对不对?这样为你听到的信息给予确认。

十三、不宜过早作结论或者判断。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楼员外的女儿、秋月被杀一案,所在地官员刘大人只听宋提刑讲了几点以后就做了一个案子的推断,认定楼员外是凶手,而后宋提刑又做了几点解释,刘大人又认定另有其人。我们有很多人在交流时,往往容易犯这个错误,在事情与证据还没有足够说明问题的时候,就给做一定论。即使你有好的建议,也要等对方把问题讲完讲清楚。

十四、别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狄仁杰断案,他算是中心人物了,但仔细看看,在未到定案的时候,他一直都是一个旁听者,很多时候是别人在讲他在听。要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讲话者身上。

十五、懂得随声附和。比如对方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以点头、是啊。等行动来附和他,以表示我们在一字不漏的听。也只有在我们认真的聆听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的附和说话者,相辅相成。

十六、记笔记。这项工作不但有助于你聆听和记忆,对你分析问题更有帮助,而且可以集中话题,取悦讲话者。试想一下,当你在说话时,有人在记录你说过的话,你是不是会感到受重视?不过记笔记要记重点,不要只埋头记笔记,而不观察讲话者。现在有录音笔、MP3之类的东西,更加方便了我们作这个事情。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