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O2O的市场想象空间大,传统的物业公司盈利水平低,且物业公司位于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前几年不受重视的物业管理公司,突然倍受资本市场关注。究竟什么才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出路?我们来谈谈几点冷思考。
1、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有可能大幅压缩吗?
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成本是人工。工资有刚性,在保证工作热情的情况下给员工减薪可能性很低。于是,不少物业管理公司都在寻求其他控制成本办法。比如,利用智能化设备,提高人工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岗位;通过业务外包,降低物业公司人工成本;缩减服务人员或服务时间,以求控制成本。
控制人工成本来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水平果真可行吗?简单减少服务时间,缩减服务岗位,只会带来物业管理服务品质下降。物业管理服务品质有限度下滑并不会带来公司收入的下滑,反而会造成盈利能力提升的短期假象。这是因为,物业管理服务,存在“有效底线”特征。所谓“有效底线”特征,就是说当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品质在某条底线上时,提升品质并不能造成收入的提升。服务品质一定限度内的下降,也不会造成公司业务收入的下降。业主很难稍一不满就更换物业公司或要求降低物业费,因为在国内更换物业公司的法律流程十分复杂。可是一旦物业公司服务品质跌破底线,就不仅会造成物业管理权更替,更可能发生恶性事件,对物业品牌产生巨大冲击。业主要求更换物业公司而不可得,各类日常矛盾就会急剧发酵。所以我们认为,去靠降低服务质量,去挑战业主耐心,去利用物业服务行业的“有效底线”特征谋求短期利益,这不是明智的做法。
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去控制人工成本可行吗?业务外包成功的前提,是公司外部有更加优秀、专业和低价的资源。唯有如此,才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物业管理公司的安保服务为例,这真的可以外包吗?中国的保安行业原本就存在,但普通小区的保安工资比不上专职的保安人员,高档小区的保安质量,一般的保安公司又很难满足。外包维修等服务,真的可以降低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吗?我们认为,过分外包带来的可能是物业管理公司的空心化,是将责任推诿给第三方。一旦服务的品质降到“有效底线”之下,物业管理公司仍然会承担恶果。
社区智能化确实有可能适当提升物业公司的人均绩效。但是,物业管理的人员工资并不高,其提供的很多服务内容非常繁杂。在这个行业,人工智能是否足够成本相对低廉,令人生疑。自动割草机能全面低成本替代中国的绿化人员么?无人机来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快递会节约成本吗?社区安防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效率,但这些服务的痛点的解决,目前仍严重依赖于人工。
2、物业管理公司扩张的风险在哪里?
物业管理公司扩张成本低,外延式收购机会多。物业管理行业集中度仍然比较低,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百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平均管理面积为1749万平米。照此推算,百强物业管理企业的总计物业管理面积,尚不到全国物业存量面积的10%(全国存量物业的规模应该超过175亿平米)。而且,物业管理并不是盈利丰厚的行业,2014年,百强物业企业的营业成本率平均也达到了77.71%,很多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甚至需要依赖于开发企业的贴补。
而且,收购小物业管理公司,不需要大量的对价,也无需大笔前期资金投入。轻资产属性,使收购物业管理公司看起来就像是将很多小区物业“翻一个牌”。无需大量资本性开支,物业管理公司就有可能不断扩张用户数,而且用户还是频繁和物业管理人员发生联系的活跃客户。
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很可能冲击企业管理体系,造成企业无法维持原来的服务水平。扩张带来的管理难题一旦影响公司品牌,那公司积累的用户数反过来就会成为威胁公司生存的力量。
目前资本市场通常用两个指标去衡量物业管理的用户满意度,第一是物业费的收缴率,第二是第三方评分。我们认为,物业管理服务这种具备“有效底线”特征的服务品种,是不能用物业费收缴率来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只要在有效底线之上的服务,其收缴率多少其实取决于公司催缴用户款项的力度。而在有效底线之下的少量项目,用户已经极为不满,但其对于公司整体物业费收缴率的影响也不大。目前,我们也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第三方评分。我们认为,衡量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可以考虑参照同质楼盘二手销售溢价率,也可以评估整个公司恶性事件发生率。如果是一个不断扩张但又声名狼藉的物业管理品牌,即便继续服务大量用户,也很难说有什么独特价值。
3、物业管理公司能靠内生努力,发展成社区O2O提供者吗?
O2O,就是线下产品和服务通过线上推广来获得客户资源,而客户又能够通过线上筛选,在线预订,结算来完成线下消费。社区O2O平台区别于独立的垂直服务平台,是指在特定小区里,复合满足居民关于购物,物流,金融,社交,家装,汽车,养老,餐饮等需求的生态圈。
看起来,具备互联网精神的物业公司,似乎最可能成长为社区O2O平台。物业管理公司和消费者日常生活距离最近,对社区的服务需求理解也较为充分,也有不少企业把成为社区O2O平台当作发展方向。物业管理公司的多种经营业务成长性好于传统业务(物业管理)的成长性。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开始涉足诸如房屋经纪,社区家政等业务领域,并谋求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点。
但我们认为,物业管理公司在开展专项服务时,其核心短板就是专业能力不足。目前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没有哪一项附加专业服务能和垂直平台相比。例如不少物业管理公司开展房屋经纪业务,但这种基于一个或几个小区的房屋中介,在房源数量上可能不够丰富,在线上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也落后于主流竞争对手。经过多年尝试,房屋经纪这个行业的主流公司,例如链家地产,的优势仍然明显。房屋经纪这种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物业管理公司尚且无法有效切入,则遑论养老服务这类门槛比较高的行业。每位读者请问自己,虽然我们常常和小区保安打交道,但小区保安推荐的金融产品会比专业的理财顾问更加可靠吗?
物业管理公司有没有可能通过做大用户数量,最后接入各类专业垂直平台,从而立志成为生态圈型的公司呢?
4、物业管理公司依靠积累用户数,能成为社区O2O的生态平台吗?
用户数量要起作用,生态系统要建立起来,至少得有四大前提。
第一是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接近0,或者至少是大幅递减的;第二是用户数量增加对于平台价值提升帮助极大;第三就是接入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去平台化,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无法绕开平台存在;第四是平台提供的服务性价比往往比传统模式更高,至少也和传统模式相当。
只有符合这四个特点,“烧钱”积累用户才可能是合情理的,才称得上互联网思维和利用共享经济颠覆传统模式。
专车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共享经济颠覆传统模式的领域。Uber服务更多用户,平台本身的边际成本增长很少;专车用户大多倾向于选择司机数量最多的平台,司机数量本身提升平台质量;专车司机和用户两方都很难离开专车平台展开交易;相比传统的出租车业务,专车的服务至少在品质上不差。
利用物业公司作为平台,接入社区O2O服务,四大前提都无法满足。
第一、一定品质的社区服务,随着服务对象增加,其边际成本很难递减。家政,绿化,维修,安保,送餐等行业,不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第二、用户数量增加,并不能对平台价值产生正面影响。我们选择家政服务的平台,只会考虑该平台的人员服务质量是否真的好,和这个平台拥有多少家政服务人员关系并不大。第三、很多社区O2O的环节可以去中介和去平台化。如果有人觉得O2O按摩师服务质量很好,完全可以约定未来每周该按摩师上门一次,如果有人觉得O2O的家政保洁人员素质很高,也完全可能私下订立更加长期的服务合同。Uber炙手可热,但Homejoy却停止了运营。哪怕有一些社区O2O服务平台真的模式成立,物业接入这一平台后,主导权也不会在物业公司手里。第四、除非持续“烧钱”,否则社区O2O提供的服务很难超越传统模式之下服务的质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认为,物业管理公司可以积累大量用户,但却未必能成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生态圈。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工成本很难压缩,强行压缩的结果往往是降低服务品质。收购小的物业管理公司虽然简便可行,但却很容易伤及物业服务的品质。物业服务是具备“有效底线”特征和“流氓软件”属性的服务,一旦服务品质跌破用户心理底线,就可能酿成诸多恶性事件。物业管理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在社区服务的诸多领域很难和垂直平台抗衡。而社区O2O边际成本很难递减,用户数量不提升平台质量,平台用户往往可以脱离平台开展交易,且产品和服务内容未见显著领先于传统模式,这都决定了物业管理公司可以积累大量用户,却很难成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生态圈,也很难找到全新的盈利模式。
那么物业管理公司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其出路不在于盲目扩大管理半径,而在于培养一到两项堪比垂直平台的服务能力;不在于强调用户数量,而在于建立和用户的良性互动,不断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强用户满意度。